2015年5月3日

中国人,不要脸的面子

面子是中国人的特质,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单单指人的面部,其涵义十分丰富,远远超过我们的语言所能表达和理解的范畴。想要大体上理解“面子”的含义,我们必须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人这个种族,具有强烈的做戏本能。

在中国,戏剧几乎可谓是唯一的全民性娱乐项目。中国人对戏剧的狂热,就像英国人热爱体育、西班牙人热衷斗牛一样。稍微一点什么事儿,就能使中国人入戏,让他们立即把自己当作了戏里的角儿,做出一连串夸张的戏剧化动作,诸如打躬作揖、下跪叩拜。而这些在西方人看来十分荒唐。

但这普遍的做戏,却比真的做戏还要坏。真的做戏,是只有一时,戏子做完戏,也就恢复为平常状态的。--鲁迅

中国人连思维方式都是做戏的模式。一个人想为自己辩解,即使眼前只有两三个人,他也会像是对着一大帮人一样慷慨陈词:“现在你们都在场,你,还有你,你们全都听到了!”如果他的辩解被认可,他就会觉得自己体面地“下了台”。否则,他就会认为自己“下不了台”。显然,他所做的辩解只是一种挽回面子的方式,和事实没有丝毫关系。事实永远不在考虑之列,形式才是关键。合宜的时候用合宜的方式说出漂亮话,做戏的愿望就得到了满足。但如果跑到幕后去探究,那么再好的戏剧都会被毁掉的。

在中国,脸面比任何其他世俗的财产都宝贵。它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比宪法更受人尊敬。--林语堂

在各种复杂的生活关系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做戏,就是有“面子”;如果做戏失败,无人关注,或者被人打断,就是“丢面子”。正确理解“面子”的涵义,是把握住中国人特性的关键。

仿佛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说的话:“中国人要面子不要脸”,这句话是万分真确的。

原来面子和脸是完全不同的两样东西。中国旧戏里有一套脸谱,这花花绿绿的脸谱就是“面子”,而真正的脸却反而不能辨认清楚了。做戏子的只要在台上耍得好看就可以了,至于真正的脸,长得好看不好看,那是不相干的。其实中国人一切都是如此:只要保全面子,丢脸却全不在乎。阿Q就是一个代表。所以挨人打不要紧,但在背后却要说一句“儿子打老子”,这样虽丢了脸,面子却是有了。所以要面子不要脸是一般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杜重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有关“面子”的技巧和造诣,完全超出了西方人的理解能力之外。他们常常忘了做戏的成分,误把表面话当事实。很多西方人觉得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就像有关南海岛的禁忌一样,是一股不容否定的潜在力量。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令人捉摸不定,毫无规律可寻,只能通过常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西方人应该达成共识:他们永远无法以同样的方式去看待同样的事物。

例如,在调停每个村子里那些无休止的纠纷时,“和事老”必须权衡如何顾全双方的面子,就像欧洲的政客曾经要考虑使各方势力平衡一样。调解往往不是为了彻底解决问题,而是让双方的脸面都得以保全。当然,中国人还是希望有人能秉行公义的,但这种愿望不可能实现;即使走司法程序,以顾全双方“面子”为裁决依据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的裁决在这种顾全“面子”的游戏中最终以“和气”收场。

给别人送上一份厚礼,那就是给人面子。如果这份礼物是由个人送出的,最好不要照单全收,但也不能全部拒收。

下面的例子很能说明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一个中国人犯了错,即使铁证如山,他也坚决不肯承认,否则就会大丢脸面。一个苦力捡了一个网球,所有证据都能证明球是被他捡走的,但他还是要气愤地矢口否认,然后装模作样地走到网球丢失的地方,蹲下身去,很快就“发现”了地上的网球(实际上球是从他的袖筒里掉下来的),然后他会拿起网球,得意地说:“这不就是你‘丢’的球!”一个侍女把客人的小刀藏到主人的房间里,当客人发现东西不见后,过一会儿,她会“发现”小刀就在桌布下面,并装腔作势地拿出来给人看。这样“面子”就保住了。一个仆人不小心弄丢了主人的银勺子,当他知道自己必须得赔钱或者被扣掉相应的工钱时,便会骄傲地主动辞职,并宣称:“工钱我不要了,就用来抵那把勺子的钱。”这样也保住了“面子”。还有个放债的,明知道有笔债收不回来,他也要寻到欠债人的家里做做戏,对欠债的人威胁恐吓一番,扬言自己有的是手段让他还钱。虽然钱没收回来,但是“面子”至少保住了。而且这样一来,对那些想赖账的人还是会有一定震慑力的。一个仆人偷了懒或者犯了错,当他得知主人要因此解雇他的时候,他便会再次故意犯同样的错,并立刻提出辞职,以保住他的“面子”。

中国人总想在别人面前显得体面一些,优越一些,能够做到这一点就算是有“面子”,反之则是“丢面子”。中国人深知体面的好处,因而总在别人面前像演戏一般表现得很体面。旁观者尽管能看出这只不过是为了某种排场而上演的一出戏,但仍表现得像出席葬礼般地不动声色,如果稍一显露,就会破坏了整个效果而使主人“丢面子”。

那些死也要有面子的事,似乎对我们毫无吸引力。但是我们听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恩惠,一位中国的县官在被斩首的时候,被允许穿着官服。其目的就是为了顾全他的“脸面”。


拓展阅读>>>

鲁迅《说“面子”》节选

谁都要“面子”,当然也可以说是好事情,但“面子”这东西,却实在有些怪。况且,“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

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大人罢,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攀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地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当然,这是笑话,是形容这人的“不要脸”,但在他本人,是以为“有面子”的,如此的人一多,也就真成为“有面子”了。别的许多人,不是四大人连“滚开去”也不对他说么?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

来源:大国与小民

上一篇 » 终身受用的顶级思维

下一篇 » 一位高三班主任给学生的离别赠言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