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

潮汕历史小商贩街头巷尾叫卖声

“旧铜凹铁,凹鞋凹塑料来卖,鹅毛鸭毛酒樽啤酒巩,纸颁书册纸,王宝银纸腐来卖!”潮汕小商贩街头巷尾叫卖吆喝,多么熟悉的声音,从来不需要提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不过还有更多的叫卖吆喝声已沉入历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了!


六十年代的“旧铜铁、旧书报纸来卖”


七十年代的“废品收购车”


现在街上流行骑着自行板车,带上事先录制的录音带及小型扬声器的个体经营者,边走边播放:“旧铜铁、旧书报纸来卖” “旧洗衣机、旧电视来卖”, “旧冰箱、旧空调来卖、旧电脑来卖!”


缚齿帚!(缚牙刷)  
上面说到五六十年代收购牙膏壳,令我想起五十年代还有一行业:“缚齿帚”( “牙刷”潮汕话都俗称“齿帚”)。  
六十年代以前塑料日用制品尚未全面在市场问世,牙刷仍然较为原始式的牙刷,骨质或木质的牙刷柄,牙刷毛一般都是猪鬃毛比较多。  
当时大家生活比较艰苦,牙刷不是坏了就买,要找师傅换新的牙刷毛,又继续使用。当时就有一项“缚齿帚”的手工活。  
“缚齿帚”背着个小木箱子和一副活动脚架,小木箱里放着工具及部分毛料等物。经常来往于民宅密集的地段,边走边吆喊:“缚齿帚!”,此手工活中老年人比较多。  
通常所换的毛是猪鬃毛,后期尼龙丝逐步顶替猪鬃毛,到六十年代以后塑料牙刷全面登场“缚齿帚”便退出厉史舞台。


“挽面”  
“挽面”事实上是一项民间的美容事务,这工作都是中老年妇女干的手工活。  
它是“挽面”婶用香粉抹在被挽面者的脸上,然后拿一根小纱线,一端咬在嘴巴并由双手张收控制,利用线与线的卷动将脸部的面毛连根拔掉。  
民间过年做节、喜事、婚事妇女们都要“挽面”打扮。  
“挽面”的时候彼此交流也是社会信息交流的时机,街长里短各方各面谈天说地,颇具媒界效应。


卖脚桶、卖腰桶噢!  
上面说妇女“挽面”,这里谈谈妇女用具:腰捅。  
腰捅杉木料制作,直径约50cm、高度约40cm。接近妇洗器的作用,供妇女下身卫生用之洁具。  

脚桶也是杉木料制作,直径约90cm、高度约20cm。是家庭的浴盆,洗澡和洗衣都得用它。  

“卖脚桶、卖腰桶”多数为妇女而且揭阳籍较普遍,喜欢穿一套蓝士林的大襟衫头,戴着金色的斗笠,挑着涂红油漆的脚桶,边走边喊出清脆而悠扬的叫卖声:“卖腰桶、卖脚桶噢!”。


换——桶底!  
脚桶和腰桶以及木质水桶,使用时间长了就会受损,损了得请位木工师傅来修理更换桶底,这换桶底的工夫活并非会木匠的人就能干的,看来似简单的活,只是几片木片的拼合,不用粘合剂,也不用钉子,但需要精堪的技能才能完成这项工夫。  

换桶底都是男人干的活,挑着一付担子,前是方形的木制工具箱,后面是个箩筐存放着零碎  
木料及马椅(木匠施工用椅)、锯子等,沿街喊吆:“换——桶底!”



割猪剡鸡  
以前市区居民养鸡养猪是较普遍的,家里养了几只鸡,平常图个能下蛋之外,每逢过年做节杀一两只鸡作为祭祖之用,省得样样都得花钱。  
有养鸡养猪者为了使动物养得又肥又大,就请这方面的师傅来剡鸡,剡鸡就是将公鸡的睾丸切除,以免动物发情期胃口不好影响生畜长大。  

割猪剡鸡就是一位兽医,除了割猪剡鸡之外还能给猫猫狗狗诊病,经常骑着单车,腰带上系着几把各式小刀钳子等工具招摇过市,这形象就为他的名片。


药鼓  
早餐过后“咚咚咚”的鼓声自远渐近,是货郎摇着他的小摇鼓,这就是他的招牌。  
“摇鼓”的“摇”字潮汕音与“药”字谐音,久之将“摇鼓”念成“药鼓”,通常称他“药鼓担”甚至称“卖药鼓”。


药鼓担挑着一担制作比较精美的木质货柜,里面有:香粉、爽身粉、胭脂、蜡叨(芦荟制的片状梳头用品,浸泡水中具有现在发胶作用)、雪花膏、肥皂、牙膏、红综索(红头绳)油芯带、松紧带及缝衣用针线、划粉等小百货。  
购买者主要是妇女较多。


染衫裤  
货郎的摇鼓担刚转去后巷,又来了一位手摇着大一点的摇鼓,这把摇鼓比刚才货郎摇的小摇鼓较大显得粗,没货郎的小摇鼓精致,摇起来的鼓声是“扑扑扑”,他是“染衫裤”。  
染衫师傅由于长期干活并边吸烟关系,他的双手及下巴嘴角存着染色的痕迹,浑身脏污之感,一头挑着一方形木箱子里面装各种染料等物,另一头挑的是置于箩筐里的风炉和锅,他喊着:“染衫裤喔”边摇着“扑扑扑”的鼓声。  
以前人们生活水平低,购布料需要布票,钞票也有限,一件杉或裤破了就补,旧了就染。所以染衫裤也成日常中一种小生意,不论是杉是裤,是羊毛是棉布都能染,就在人家门口摆上风炉生火即染而成。


补风炉、风炉窗  
现在都是石油气炉、电磁炉,二十多年前是蜂窝炉,再往前便是风炉的年代。  
这泥巴制的风炉很不耐用,补风炉、换炉窗是经常之事。  
午后是修理风炉的最佳时段,因为补完炉子后相隔下次生火做饭有三四个钟头可晾干,不影响晚上做饭。  
“补风炉、风炉窗”挑着箩筐带上一桶泥巴,这泥巴非同普通泥巴,是他修理炉子的主要材料。也有的推着辆小车,边走边叫喊:“补风炉、风炉窗”。  
以前汕头一家很有名气的风炉店在红砖楼旁边,叫“顺顺风炉店”,店名起得很有意思“顺顺”因为做饭这炉能顺是很重要的。

还有补胶鞋的。。。。一个烧得红红的小炉子,还有一小刀,烧红小刀以后让倒把胶鞋烫熔化一点然后接起来。。。。。


补铜锅、撒离(镀锌板)锅、铁桶  
过去日用品大多数是五金制品,家里的脸盆、水桶、口壶、盘、大锅小锅以镀锌板为料的甚多,使用时间长免不了出现破、漏,修理一下便可继续使用。  
补铜锅、铁桶的师傅推小车沿途叫喊:“补铜锅、撒离锅、铁桶”儿时很多小朋友总是跟着喊成:“补铜锅、三年丧、铁惨”,因为这“撒离锅、铁桶”与“三年丧、铁惨”音调接近,然后就躲走,哈哈,那是儿时的玩耍。  
补铜锅的小车很有趣,除了应有的工具外,装有一个烧烙铁勺用的小木炭炉,并配上个手摇鼓风机,这鼓风机一摇炉里的木炭冒出礼花般阵阵火花,可有趣呀,儿时,我最喜欢偷偷地摇两下。


“磨剪刀来,磨菜刀……”这样的吆喝声抑扬顿挫,高亢悠长,不知吆喝了多少年。

来源:百度贴吧·潮阳吧

上一篇 » 50年后朋友圈会不会成这样...

下一篇 » 一组四十年前的生活照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