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浩,生于云南昆明,毕业于吉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教于昆明教育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北京,职业画家。
1998年,曾浩独自走进了神秘的敦煌,敦煌艺术的恢宏气势和博大精深,在他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触动与震撼。从此,心神感动的曾浩便全身心沉醉在他的敦煌世界里,创作出了敦煌系列《天籁》、《敦煌乐舞》等形神兼备、引起画坛关注的作品,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情系敦煌的传奇故事......
曾浩把敦煌作为自己的绘画与思想的结合点,借助敦煌来表达艺术理念而非为了表现敦煌而画敦煌。他用西画技法,结合中国画的精髓,用现代的审美观和思路,使敦煌人物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远古的人物融入现代人的情感,并非生搬硬套某一朝代风格去做复古画。在人物服饰上,把敦煌服饰表现的美仑美奂,熠熠生辉。在人物形象上,不再是去表现世俗的人物,而是把敦煌人物不可触摸的神秘与空灵表达的如此高贵,既师承中国画的写意风格,又在油画领域里独辟蹊径。
曾浩的作品,无不烙有深深的时代气息和画家深刻的感情印记,是神秘与浪漫结合的佳作。
闭目
洒落一种随意的惊艳
凡心渐次凋零
坐成一尊不动的佛
琴声流动
佛心垂首
微笑静坐
音乐已经传过三世
来来去去
足迹高低不平
被一夜风吹
都没入流沙
残剩千古
一笑
他们说“你不寂寞么”
我轻轻垂首
眼神沉落雁声里
正大仙容
庄严圣像
手持那一朵莲花
开在心中
便放的下那诸多的烦恼
低眉信手
道尽心中九转的情怨
只比嫦娥
多一份一生的劫难
纵然千手千脚
七孔百窍
可解得了人世那千万的烦恼
寂静轮回的寂寞里
数千个弹指的哀怨
唱尽舞尽
无怨无悔......
高挽发髻,
项饰落缨的飞天神女素手霓裳,
古典而悠扬的琴瑟
在身后漫弹着天国的节奏
琵琶反弹,裙带如风飘动
形体挣断了线条游弋于自由的空气之中
仙乐旖旎,彩卷一舞千年
月光滑落你温暖的体廓,
与散花共舞是生命中盎然相照的光环。
曼妙的舞姿打开圣洁的羞涩,
是晨曦来临的瞬间幻化成七彩祥光,
发出一声轻微的赞叹。
生命已不再是单调和惨淡。
丝绸为路
香花为雨
朵朵都是天上的仙葩
只是这花虽好
又何尝落到人间
流云飞旋,天花纷落。
箜篌乐起,飘带杨波。
柔美,旷放,绰约,磅礴。
一朵梵境的祥云,
在鸣动的神乐中袅袅盘旋。
且耐住那
枯黄墙壁
且耐住岁月
慢慢模糊
月光一夜一夜
照着门前清泉
莲
独自盛开
心事无尘沙,
始终化不开
安静的模样:
手持莲花
放下了执着
放下生死
颜色从容
渡,一江春水
佛号长鸣,
心在这片神奇而鸣动的圣土上,
寻找一种归依。
千手一握
人间寂然
那些管弦
丝竹
与我一道
微笑静坐
多少有无
仅存一念
佛
无边无际
心事难了
往事成空
香的氤氲里
我只低眉信手
丝竹如风
昨日渐次凋零
我已默诵成佛
不食人间烟火
吞吐清凉
我一直端坐凡尘
作个模样
心在天涯
虔诚
静止
心灵悄然
如花绽放
一轮月亮落在莲池
心事无尘土
荷花自在开 花色葳葳
追逐那飞花的美丽
盛开在枯黄的墙壁
闭目
洒落一种随意的惊艳
凡心渐次凋零
坐成一尊不动的佛
撒下的花
均化作沙
有人狂喜
有人怨悒
我只拈一支兰花
微笑说
这是因果
………
……
…
敦煌壁画一直是中国艺术领域的瑰宝之一,所表现的大都是佛教内容,如经变、本生、佛传、供养人及因缘故事,而飞天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令人窒息的飞天女神是敦煌绘画的惊艳一面。
敦煌飞天的名称由来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话人物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金光明经疏〉中云:“外国呼神亦为天。”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称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神称为飞天。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
唐代慧琳〈音义〉上解释说:“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间乐天,有微妙间响,能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乾闼婆为妻也。”乾闼婆与紧那罗被佛教列入天龙八部神后,随着佛教理论和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由原来的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飞仙了。
乾闼婆和紧那罗最初在佛教天龙八部众神中的职能中有区别的。乾闼婆---乐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 歌神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
莫高窟西魏时已出现了持乐歌舞的飞天。隋代以后,乾闼婆和紧那罗混为一体,已无法分辩了。只是音乐界、舞蹈界写文章时,为了把他们和乐伎加以区别,把早期天宫奏乐的乾闼婆定名为天宫乐伎,把后来合为一体、持乐歌舞的飞天定名为飞天伎乐。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
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磅的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内容整理自网络
2017年1月23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