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8日

中国的希望——不鼓掌的人!


每每在重大庆典,重要会议,文艺晚会,以及报告会上,等等,当神情庄重的领导人慷慨陈词之后,我们总会听到台下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大家起立,面带微笑,热烈鼓掌,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惯例。

然而,同样是开会,在美国,却有一群永远不会起立鼓掌的人。

貌似是在2010年的1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了国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再次充分展示了他的雄辩才华,在七十分钟的演说中,共获得八十次掌声,其中大部分还包括听众的起立致敬。

同样是在代表着国家形象的大厅里,却有一群永远不鼓掌、不起立的人:


正面放大一点看:


一部分是穿着制服的军人,他们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军人不干政,除了有关军队之外的事务,不鼓掌。


另外一波人就是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按照惯例,大法官们是不会就演说中的任何内容鼓掌的。


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代表国家权力的另一端:司法公正。

这些人好像是不食人间烟火,任你在台上的怎么可劲的鼓吹、怎么可劲的口吐莲花!他们都不会为之而动,他们恪守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司法公正、司法独立!


其实,在西方社会,不会鼓掌的人何止是他们,看看下面那位女士:


造就这群不会鼓掌的人的,是西方的文化。

西方文化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想、人人平等。用我们这边的话讲,就是个人主义。

而我们强调的是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带来的是权力的集中,权力不受制衡;而不受制衡的权力必然会带来一种奇葩的文化——马屁文化。

马屁文化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明《应谐录》中就有一则“善谀”的故事颇能说明问题,所谓“谀”,乃“奉承巴结”之意。广东有一位县令,特别喜欢别人奉承,每发布一项政令,部下交口称赞,县令才喜欢。他手下有一名衙役想迎合县令,故意在旁边对人轻声说:“世上大凡做官的人,一般都喜欢别人奉承,惟独我家老爷不然,很瞧不起别人对他的恭维。”县令听到他所讲的话,迫不及待地把他叫到跟前,赞美不停,说道:“哎,只有你才知道我的心思。你真是好样的!”从此,县令对这名衙役格外亲近。

要说古代的马屁文化多少还有些技术含量。而到了近代,随着独裁者越发的残暴和无耻,马屁文化的表现则更加简单、直接和赤裸裸。这样,一种更奇葩的文化——鼓掌文化与时俱进的诞生了。

据说,前苏联斯大林开大会时是这样的。鼓掌能经常长达15分钟是平常事,最长能达到半个小时。斯大林讲完话,哗,大家鼓掌,拼命鼓掌,似乎是不鼓掌就是大逆不道。鼓掌鼓到后来,就出现一个很恐怖的局面:我们都是第一个鼓掌者,但是谁先停止鼓掌呢?谁当第一个停止者呢?谁也不愿意带头停止鼓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不敢先停,所以一直鼓掌,最后直到斯大林本人认为可以了,做出一个手势,或是说一句“可以了”,大家才敢停止鼓掌。

后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暴行,台下有人递条子上去。
赫鲁晓夫当场宣读了条子的内容:“赫鲁晓夫同志,当时你在干什么?”。
然后问道:“这是谁写的,请站出来!”。
连问三次,台下一直没有人站出来。
于是赫鲁晓夫说:“现在让我来回答你吧,当时我就坐在你的位置上。”

这就是鼓掌文化。

但后来朝鲜觉得这个鼓掌文化还是太LOW,又将之升级为哭文化。就象这样:



马屁文化唯一的优点就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好多笑料。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样的文化盛行,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灾难。

近百年来,中国苦难深重,除去战争因素,最大的原因就是马屁文化的盛行。

比如我们国家对待人祸有一个独有的专词——"决策失误"。近年来网络曝光的诸多"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大事件比比皆是,一个投资数亿元的项目没有竣工就被迫撤除,一个前期投入了巨大资金的项目最终不了了之,一些领导在任时搞得轰轰烈烈,结果一旦领导调离,项目就成了烂尾工程,但对于这些重大决策失误却没有任何人对此负责。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每一任领导上台就自搞一套,为了捞取政绩,不惜花费巨资,也不管项目是否切合实际,只怕想不到,就怕不敢做。当然,这些损失和与俄罗斯签的巨亏石油合同、以及众多的海外投资失败相比,也不算什么了。

明明老百姓都不同意,领导们却高度一致的同意;明明老百姓都不看好,领导们却高度一致的看好.领导们都缺心眼儿吗? 不是,他们聪明着呢。那为何领导们的决策却如此任性?不就是马屁文化的结果吗?

马屁文化带给我们的损失,何止是经济上的? 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司法等所有社会领域。

有道是,“欺君易,欺天下难”。一人犯错误并不可怕,天下人可帮其纠正。可是在马屁文化之下,众口一词,人们由不敢说到不敢想,由不敢想到不会想。一个个都成了只会阿谀奉承的奴才,没有了自我,没有了纠正错误的能力,国家怎能不灾祸连连? 可以说,马屁文化不除,中国永远不会有希望。

唐太宗是个明君,他不喜欢马屁文化。因此他身边围着一群不会鼓掌的人。比如魏征。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镜子,因为魏征是一个诤臣,从来都是直谏无惧,据理力争,不会拍马屁。

可是,明君毕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历史上更多的是昏君和暴君。特别到了近代,人们对明君基本上已经不再幻想。马屁文化的盛行就是最直接的佐证,因为接受和享受马屁文化的人不可能是明君。

马屁文化的背后是对权力的崇拜和畏惧。“君子趋于义,小人趋于利”,在马屁文化中长大的人,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义,什么是社会担当。能从这种马屁文化中脱颖而出,保持一个清醒自我的人,非常的难能可贵。在这个马屁文化盛行的时代,那些不会鼓掌的人,他们的处境无比的艰辛,而他们却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只有将权力关进笼子,马屁文化才会消失。不把权力关进笼子,权力就会把不会鼓掌的人关进笼子。

来源公众号:敖评

上一篇 » 低调做人的智慧

下一篇 » 陈菊:《狱中遗言》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