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日

“大寒”漫谈



日历一页页地掀过去,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迎来了大寒——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像是一道标志性的分水岭横亘在此,等待着人们从一年里这最后一个酷寒的关口突围,欢欢喜喜过大年,且在此后一路以欢快欣畅的心情迎来渐行渐近的春天。

大寒,冬天里的收官之作

顾名思义,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时节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酷寒时期,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大寒,恰如寒冬的收官之作。冷到了极点,其实同时也意味着寒冷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已经到了黑暗正在退却、曙光正待喷薄的即将破晓的时分。

大寒是一场如期而至的必经阶段。如果大寒不寒,这个冬天不太冷,那么往往预示着大自然将寒冷天气向后延伸,导致明年春天会有“倒春寒”现象,对农业生产不利。所以农谚说:“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大寒猪屯湿,三月谷芽烂”、“大寒牛眠湿,冷到明年三月三”等等,无一不是在观察、揭示、概括和归纳物候与草木、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种种规律和哲理。

大寒,古诗中的独标高格

诗人们也纷纷把诗篇献给大寒节气。白居易在《村居苦寒》一诗里表达了对于贫苦百姓的忧心惦记和作为一名官员此时的自责与羞愧: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北宋文人则在大寒时节一如既往的风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元沙院》里展纸挥毫,描画大寒时节里松竹傲寒、沉香缭绕、笔墨纸砚的书房场景: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经台日永销香篆,谈席风生落麈毛。我亦有心从自得,琉璃瓶水照秋毫。北宋画家、诗人文同也在一首写于大寒之夜的《和仲蒙夜坐》里描绘喝茶饮酒、砚台结冰、拥被读书的寒夜生活: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唐朝耿湋的那首《晚登虔州即事寄李侍御》从众诗篇中跳脱开来,有些诗句令人读来眼前一亮:
春光浮曲浪,暮色隔连滩。
花发从南早,江流向北宽。……
愿保乔松质,青青过大寒。

耿湋是与当时钱起、卢纶等人齐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不事雕琢而别有一种耐品的韵味风致。就像这首诗,结尾以一句:愿保乔松质,青青过大寒——立意清新而又格调高昂,像极了那笑傲霜雪的青青女贞树或是潇潇翠竹、挺拔松柏,以生命的绿意、挺立的姿态点亮人们内心的光芒,然后就此掷地有声地划上一个青翠明亮的句号。




大寒,如期而至的生命苦旅

我们由此不妨这样理解大寒节气对于天、地、人的意义——
大寒,它是春日融融、春光绚烂之前的最后一阵严寒萧条,是晨光熹微、黎明拂晓之前的最后一片漆黑暗淡。大寒,它是黑与白、夜与昼、冷与暖、旧与新更换交替的交接地带。它是万里长征途中的最后一道难关,是攻坚克难要啃的最后一块硬骨头。它是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举步维艰的,是势力胶着、躁动不安的最后博弈。

大寒是艰苦创业、生命苦旅中最难走的一段路程,是柳暗花明之前的山穷水复,是坐看云起之时的行到水穷。所谓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其实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现实常常是风云激荡,世界并不太平。这就需要我们既享得起风花雪月,保有一份“杏花春雨江南”的兴致与情趣,又耐得住风霜严酷,持有一腔“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壮怀与豪情。

孟子有一段著名的励志金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大寒,就是孟子这段话里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大寒,因势而谋的必由之路

《吕氏春秋·尽数》中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养生也好,做事情也好,都应该这样力求把握和运用本质规律,未雨绸缪,从容应变。

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谓遵循规律,并非是说只能一味被动的接受和适应,而是说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注重洞见本质、发现规律,应时而动,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大寒,是春天厚重的帷幕,是预祝胜利的凯歌。让我们一起相约走过寒冬——愿保乔松质,青青过大寒!

来源于公众号:儒风大家

上一篇 » 给乾隆当文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下一篇 » 小年:祭灶除旧迎接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